廣州:打通向海發展“最后一百米”
海風輕拂,春雨陣陣,珠江口獅子洋上煙波浩渺,海天一色。面向獅子洋仰視右前方,一橋橫空飛架——見證珠三角改革開放歷史的虎門大橋如長虹臥波,大橋腳下不遠處修復落成才一年多的海灘風情濱海公園已成為市民和游客的好去處。
誰能想到,這里的岸線曾多年遭海浪嚴重侵蝕,海域雜草叢生、亂石滿地……近年來,廣州致力于海洋生態體系修復,促進海岸生態系統良性循環,打造灘凈灣美、生態和諧的濱海城市。
有益探索
廣州市海岸線總長157.1公里,其中南沙區海岸線長106.7公里,占全市海岸線長度的三分之二,是廣州唯一的出海口,擁有連續20公里長的黃金海岸線。2020年,廣東省自然資源廳下達省級專項資金用于廣州市南沙區虎門大橋(廣州段)北側海岸線整治工程,濱海公園正是該工程的一部分。
依內河發展的千年商都廣州,向海發展、加速南拓,近20年來向著濱海城市邁進。在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時代背景下,廣州南沙區正全力打造廣州唯一的濱海城區。由于地理環境等因素,濱海的南沙區很少有親海的沙灘或適合親水的海域,城市與海洋之間并未打通“最后一百米”。
“海岸帶是重要的生態資源,這是廣州完成的首個海岸帶生態修復項目,此次重點海灣整治也是廣州市國土空間生態修復工作的一次有益探索,將為廣州市正在組織編制的全市海岸帶生態修復規劃提供有益的經驗。”廣州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南沙分局海洋與林業資源管理處處長廖俊宇說,實施整治工程之前,這里岸線遭海浪侵蝕嚴重,形成后退的趨勢,且無防浪防災設施,原有紅樹林生長的生態環境受到破壞,岸線一帶與周邊環境也很不協調。
而今,這一帶種植了20多種富有海灘風情的植物,營建成小型城市公園。清澈的海水拍打著細沙,友善的親水環境增加了人與自然互動的機會。緊鄰虎門大橋的紅樹林種植區在修復后,吸引了大量海鳥及海洋生物到此棲息覓食。
“緊鄰虎門大橋的這段海岸原來雜草亂石較多,靠著海邊住卻沒法享受大海的美,實在可惜。”市民楊燁說。如今,公園入口展示區緊鄰虎門炮臺舊址,人們欣賞風光的同時還可以回顧這段歷史。
據介紹,廣州南沙濕地、番禺海鷗島等地海域岸線的整治修復都將啟動。作為后開發的濱海城市,廣州南沙區、番禺區等將整治修復“沉睡”岸線,廣州稀缺的海域濱海價值正通過海域沿線生態環境整體的改善得以提升。
科學治理
通過虎門大橋(廣州段)北側海岸線整治,廣州開始了創新探索。
“項目建設充分體現了‘整體保護、系統修復、綜合治理’的理念。基于紅樹林景觀,植入地方文化,修復原有沙灘,打造親海空間,貫穿互動共享、休閑游憩等多重功能需求。”廣州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南沙分局相關負責人介紹。
廣州市生態環境局水與海洋生態環境處相關負責人說,2019年機構改革前,水與海洋生態環境保護和監管不是一家,生態環境部門只管陸地不管海洋,職責交叉重復。機構改革后,廣州市生態環境局成立了水與海洋生態環境處,把水與海洋生態環境保護和監管統籌在一起。
一頭達海,一頭連江河,是廣州河口型海域的突出特點,區域內河涌密布,江河直下,同時,廣州南沙又是世界級大港廣州港的主航道與主要港口群,船舶日夜進出……僅僅整治海岸,是治標不治本,怎么辦?廣州專門制定印發《廣州市海岸線生態整治修復工作方案》,促使多部門形成合力。
廣州突出制度引領,探索陸海統籌,促進生態治理體制逐步完善。《廣州市近岸海域海漂垃圾治理實施方案》印發后,明確了各沿海區政府、生態環境、城市管理綜合執法、港務、海事、農業農村、海洋綜合執法等部門的工作機制,有效提升了近岸海域海漂垃圾處置能力,還通過建立生態環境、海洋綜合執法、海警、海事等執法部門“共商共治共管”機制,補齊了海洋生態環境聯合監管能力欠缺的短板。不斷完善船舶與港口污染物接收、轉運、處置聯合監管機制,有效推進了船舶港口水環境治理。初步建立了近岸海域海漂垃圾處置工作的監管機制,提升了近岸海域海漂垃圾處置能力。海洋生態環境監測網絡逐步健全,環境監測手段逐步現代化。
“廣州‘十四五’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中提出,加快建設海洋強市,實施海洋生態保護修復和陸海聯動污染治理。”廣州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海洋處處長徐光平說。
如何打造現代時尚簡約的生態海岸線?如何科學地實現修復治理?如何提高修復的長遠效益?這是擺在施工單位面前的重大考量。
“以往,廣州大部分海岸線的紅樹林修復是通過種植引進種(無瓣海桑)實現。這次經過科學分析,大膽創新選取了本地真紅樹樹種——秋茄、桐花樹和白骨壤進行種植,樹立修復新范本。”廖俊宇說。
“本土紅樹樹種具有不遮擋海岸線景觀、不影響附近其他物種生長的優勢。項目通過多種工程措施抬升區域灘面高度,形成穩定的基底條件,改善土壤肥力,營造適合本地紅樹生長的土壤條件。”專家分析說,選取的物種既能抵御海洋災害對岸基的破壞,又可以凈化海水,實現生態系統多樣性,項目竣工驗收后半年紅樹林存活率達到80%,為廣州市及周邊地區海岸線紅樹林生態修復提供了良好范本。
整治修復工程提升了海岸線生態景觀風貌,沙灘修復區建立了和諧友善的親水享海環境,使游客有機會與海洋親密互動,極大地提高了當地人居環境幸福感,為打造宜居宜業的美麗海灣新格局、實現海岸帶地區高質量發展打下了基礎。
效益顯現
虎門大橋(廣州段)北側海岸線整治修復,使全國重點文物保護遺址虎門炮臺(鞏固臺)與不遠處的郵輪母港及隔海相望的上、下橫檔島連成一片。上、下橫檔島是鴉片戰爭期間民族英雄林則徐布下“鐵索攔江”“金鎖銅關”抵御侵略的古戰場,島上至今仍留存著眾多古炮臺遺址。
南沙與虎門整合獨特的歷史文化資源,聯合打造全國首個集海防遺址保護、國防愛國教育、文創旅游產業發展于一體的粵港澳大灣區海防遺址國家文化公園。
3月28日,記者在鞏固臺遺址看到,前往橫檔島的輪渡碼頭已重新修復。“隨著海岸線修復項目的完工,我們正推進相關旅游開發項目,除了恢復曾經廢棄的碼頭外,還將修建沿海棧道、復建炮臺遺址等。”廣州南沙國有資產經營集團投資管理部王抿樂說,今年1月渡口碼頭獲批運營,計劃在今年下半年開通到上、下橫檔島的渡口航線,實現“海上看南沙”水上游線路。
事實上,南沙只是廣州打造以濱海、休閑為特色的廣州濱海旅游板塊的縮影。
南沙帆船協會會長吳家麒是當地帆船運動的推動者和海釣愛好者。他感慨道:“我們常在虎門大橋下一帶開展訓練,這里水環境質量變化太大了。附近港池能釣到過去再往下游幾十海里才能釣上來的魚。”他說,海洋生態環境的改善,將會大大促進海上運動的發展。
“以前只要下雨或漲潮,港池里便沖進大量雜物,嚴重影響水質與游艇業務的開展。隨著海域海岸環境的整治,大大改善了我們的經營環境。”南沙游艇會行政總監徐風娟說,“此前,我們接待的一次國際帆船比賽,南沙各大酒店客房訂房爆滿,各地游客紛至沓來。”
依托豐富的濱海資源,南沙大力發展海上運動業與海洋文旅業。岸線生態修復打造了優美的濱海景觀,提升了濱海旅游吸引力,同時提高區域生態休閑旅游價值,吸引服務、旅游等相關產業加速布局該地區。
“海洋生態環境修復與整治,推動海洋生態環境持續改善,推動著以廣州南沙為核心區域的海洋經濟帶快速崛起。”廣州市生態環境局宣教處副處長余波說,接下來,廣州將以改善近岸海域環境質量為核心,按照“陸海統籌、河海兼顧、系統治理”的原則,把陸地污染源控制、流域水資源與水環境綜合管理以及海域保護有機結合起來,全面加強從海洋到河流、從入海口到流域上游地區的污染源控制,使全市近岸海域環境質量得到改善。(經濟日報記者 張建軍)
相關閱讀
- 06-14
最近更新
- 06-14
- 06-14
- 06-14
- 0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