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再打大涼山的主意 對短視頻造假要真打
新聞背景:
15歲的大涼山女孩,每天晚上“撿瓶子”掙學費,還把博主給的飲料留給媽媽……近日,一條熱傳的短視頻感動了不少人。然而,這實際上是一場自導自演的苦情戲。發布視頻的博主,僅用100塊錢和一些飲料,就騙得小女孩配合出演。
別再打大涼山的主意
【資料圖】
不知從何時起,販賣涼山故事成了一門生意,網絡上不時有各種版本的故事出現,它們打著涼山的招牌,博取同情和關注。這其實是借機斂財,涉嫌詐騙誤導。
悲憫之心,人皆有之。很多網友看到貧困地區的少年兒童無力維持基本的生活和學習,只能靠“撿瓶子”來掙學費時,很容易被觸動,極有可能在感召之下關注主播、點贊視頻,甚至會打賞或者購買一些視頻中帶貨的產品。而這項生意,或許正是相關博主的真實意圖。
流量短視頻有多少“坑”
“造謠張張嘴,辟謠跑斷腿”,視頻謠言視覺沖擊力強,往往更有蠱惑性,治理難度也更大。許多短視頻都是“三無產品”,時間、地點、人物真實身份等皆不詳。在復制轉發的過程中,一個個傳播節點又腦洞大開接力續寫,任性創作出了N多版本,然而傳播源頭早已渺無蹤影,查證真偽根本無從下手。
視頻內容是編的,流量到手倒是真的。視頻里滿滿的善意,背后卻是滿滿的利益。這一番自導自演的戲碼,擠占了社會輿論的空間,消耗了觀眾的信任,更嚴重抹黑了當地脫貧攻堅的成果。
止謠關鍵看“治”與“智”
對此,有關部門要與時俱進,加大打擊和治理力度,不能傳播技術越先進,反而讓人們離真相越遙遠。短視頻平臺更要負起主體責任,當好把關人。與此同時,公眾也要提升媒介素養與信息警覺,保持客觀理性。
只有把對“開局一張圖,內容全靠編”,“人人都可能成為受害者”的不安降到最低,把創作者為了關注度而無所不用其極的可能性降到最低,網絡空間才能更清朗、更安全。
(以上綜合工人日報、北京日報、北京晚報、錢江晚報)
V視角:
@領事閑談:“眼見為實”?這種小電影,如果愿意,每天可以拍很多部。是不是信以為真,“感動哭了”?
@lusa鄭:騙我感情和騙我錢一樣可恥。
@李英航:大家也要擦亮眼睛,別被利用了同情心。
@麒逢對首:造謠的不被嚴懲,就會不斷有人造謠。
中國經濟網編后語:
“涼山兒童”又火了。一段時間以來,“涼山”二字自帶流量,而涼山卻三番五次成為被利用、遭詆毀的對象。這些讓兒童“賣慘”的假視頻,消費了社會善意,抹黑了當地發展,也傷害了“配合演出”的孩子們。對弄虛作假的短視頻博主,必須亮出法律之劍,以儆效尤,這樣才能守護良好的網絡生態!此外,平臺機構也必須當好“把關人”,別讓流量造假有可乘之機。
相關閱讀
- 06-14
最近更新
- 06-14
- 06-14
- 0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