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道:盡快消除“消字號”產品的“漏網之毒”
新聞背景:
近日,安徽宿州居民王俊通過網購平臺買了一盒宣稱具有“治腳氣奇效”的藥,收貨后卻發現包裝上印的并非“國藥準字×××”。王俊多方咨詢后發現自己被坑了,因為標有“國藥準字號”的產品才是藥品,具有治療功能,而帶有衛生批號的“消字號”產品是消毒產品。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杜絕“消字號”產品虛假宣傳
一些患者在初次使用某些“消字號”產品時,可能發現效果很好,這是因為商家為了提高銷量,偷偷在產品中加入了激素成分,長期使用可能導致激素依賴。此類產品對長期使用的嬰幼兒危害更大,嚴重時會影響身體發育、危害生命健康。
根據廣告法規定,除醫療、藥品、醫療器械廣告外,禁止其他任何廣告涉及疾病治療功能,并不得使用醫療用語或者易使推銷的商品與藥品、醫療器械相混淆的用語。《消毒管理辦法》則規定,消毒產品的標簽(含說明書)和宣傳內容必須真實,不得出現或暗示對疾病的治療效果。商家虛假宣傳,夸大某些產品具有治療奇效,屬于違法行為。
亂象屢禁不止折射監管盲區
一邊是虛假宣傳的“消字號”產品給患者埋下安全隱患,另一邊卻是此類產品呈現泛濫之勢。究其原因,還是監管出了問題。在生產環節,“消字號”產品監管較“藥字號”和“妝字號”寬松,這就給一些代加工企業留下了鉆營空間;在檢測環節,抽檢的局限性也會產生漏網之魚;在執法上,“消字號”產品所涉部門眾多,易產生監管被推諉、延誤的問題;在事后追責上,沒收違規產品、罰款、吊銷執照等懲戒手段,力度不足,震懾作用有限。
實際上,一些企業曾因違規銷售“消字號”產品多次受到行政處罰,但此類亂象依然屢禁不止,其背后折射出監管存在盲區、執法成本高、違法成本低等深層次問題。比如,監管部門在人力和技術上“力不從心”;多頭監管之下容易出現“誰都不管”的現象;當前行政處罰手段局限導致違法成本偏低,等等。
全鏈條查缺補漏守護消費者健康
任何一個行業的有序發展都離不開各流程的嚴密監管,有關部門應當明確各自分工,加強對廠家資質、產品成分、包裝宣傳等環節的審核監管,從源頭上減少違規產品流入市場。并與網購平臺聯合起來,重點監控皮膚乳膏、嬰幼兒護膚品等“重災區”,對夸大療效的廣告及其商家依法追責。整頓之余,對消費者的醫藥常識普及也要跟上。生命健康安全無小事,唯有全鏈條查缺補漏,規范企業生產經營,才能守護好消費者的健康。
“消字號”產品亂象由來已久,考驗著監管部門的治理智慧。只有在完善監管機制、加大懲治力度并輔以公益訴訟與失信懲戒等多方面綜合施策,“消字號”產品亂象才能盡快得以遏制。
(以上綜合工人日報、光明網、東方網)
V視角:
@金色羽翼:有可能是假貨,大家要注意了。
@故我已故故新生:啥字號都沒關系,關鍵是別造假。
@宋宋藥師:消毒產品和藥品是不一樣的,好多人都不一定知道。
中國經濟網編后語:
事關百姓生命健康,消毒產品即使并不具備醫療效果,其制售環節也應得到高度重視。現實中,一些商家利欲熏心,虛假宣傳“消字號”產品,不但嚴重誤導消費者,而且涉嫌不正當競爭,侵害了正規經營商家的利益。面對屢禁不止的“消字號”產品亂象,有關部門必須重拳出擊,以盡快規范市場秩序,消除“漏網之毒”。
相關閱讀
- 06-14
- 06-14
最近更新
- 06-14
- 06-14
- 06-14
- 0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