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觀察:美國彭博社:試圖取代中國供應鏈?省省吧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香港《南華早報》3月1日文章,原題:分析人士稱,美國企圖通過讓就業崗位返回國內和轉移供應鏈來降低對中國的依賴,但這種辦法并不奏效 政商學等各界領袖本周表示,美國近年來發起的一場旨在讓制造業崗位從中國返回美國國內的“回岸”行動基本上沒有奏效,企圖讓生產從美國的經濟競爭對手轉向墨加兩國的“近岸外包”也尚未產生紅利。 2018年至2021年,隨著中國在美國工廠進口中的占比下降4個百分點,美國從其他亞洲國家的進口增加同等份額,其中越南處于領先。但許多中國企業很快改變策略,向越南和其他國家供貨,然后再將產品運往北美。2017年,中國在越南對美出口產品中的占比為10.8%,2021年該數字幾乎翻番至20.3%。
專家表示,在中國仍保持著難以復制的實力和經濟優勢之際,官僚主義、協調不力和更高成本,正阻礙美加墨的“近岸外包”。盡管一些供應鏈越來越短,但其他供應鏈越來越長。同時,中國在物流、人力資本、專業化和知識產權保護等方面都優于許多競爭對手——包括東南亞國家、印度和墨西哥等。(作者馬克·馬格尼爾)
彭博社2月28日報道,原題:試圖取代中國供應鏈?省省吧 有關“了不起”的越南供應鏈將取代中國供應鏈并拯救全球化的說法就此打住吧。近年來,一些分析師熱切地琢磨:這個東南亞國家能否在制造業實力和強勁出口方面擠占其北方鄰國的地位。越南曾被視為美中貿易沖突的最大受益者之一,但最近越南作為“世界工廠2.0版本”的吸引力急劇消退。對尋求在越南擴大既有業務或建立新業務的企業來說,這個國家傳出的一些新聞并非好消息。
越南工業生產1月份大幅下降,從業人數亦是如此。藍領工作減少,制造業活動萎縮。一堆國內事務也正導致在越南經商變得更加困難。這個新興市場給人的感覺是:政治與商業決策缺乏穩定,這對外企來說頗具破壞性。越南房地產行業面臨日益惡化的債務危機……對全球公司而言,這些挑戰給供應鏈帶來更多麻煩,過去兩年來這些企業努力解決業務中斷等問題。在疫情導致生產和利潤中斷后,企業沒多少耐心處理更多問題。隨著數字化更廣泛應用,企業也越來越需要更多技術工人。即使外界宣揚越南具有成為全球供應鏈關鍵一環的潛力,但它一直難以擺脫“裝配線而非制造業中心”的標簽。與此同時,在越南的制造商仍依賴中國供應零部件。
隨著作為全球最亮點之一的越南看似消退,全球化的下一步將是什么?首先,作為世界工廠的中國不會很快被擠到一邊。其實,中國企業正將其供應鏈和設施出口到歐洲和墨西哥,以利用所謂近岸外包的潮流。與此同時,目前尚不清楚對中國以外的全新供應鏈到底存在多少需求。在印度,當地企業從中國進口電子產品和其他零部件,組裝成產品并通過添加電容等零部件來增加一些經濟價值。美國已在本土啟動建廠熱潮。而現實是工業公司將設法采購所需零部件,其中一些仍來自中國。這個世界上不會出現另一個將取代中國的“新工廠”。只會出現一個需要適應的全球化新模式。(作者安賈妮·特里維迪)
英國路透社3月1日文章,原題:中國工廠活動令人驚嘆 中國本周發布的一項指數顯示,隨著國內生產活動在優化防疫措施后迅猛增長,2月份中國制造業活動的擴張速度超出預期,創下十多年來的最高增速。投資者對中國經濟前景更加樂觀。(丁玎譯)
相關閱讀
- 06-14
最近更新
- 06-14
- 06-14
- 06-14
- 0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