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詩詞中,“柳”有哪些意象
(相關資料圖)
春天到了,柳在春風中吐綠綻芽,千絲萬縷隨風起舞。在古典詩詞中,詩人借柳抒情,感悟人生,那么“柳”有哪些意象及寓意呢?
一是迎接春天的喜悅之情。賀知章的“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絳”,李白的“寒雪梅中盡,春風柳上歸”,白居易的“一樹春風千萬枝,嫩于金色軟于絲”,高鼎的“草長鶯飛二月天,拂堤楊柳醉春煙”都屬此類,詩人們從柳芽萌發中、柳絲起舞中捕捉到春的信息,表達了喜悅歡快之情。
二是送別時的不舍與思念。中華詩詞學會會員佟云霞認為,“因為‘柳’與‘留’、‘絲’與‘思’讀音相同或相近,垂柳的‘依依’又讓人聯想到‘依依不舍’,因此古人以‘柳’表達離別之意和思念之情。”
春暖花開,是古人遠行時節。古代交通不便,一別或許就是數年,所以古人特別重視送別。著名的離別詩王維《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即借“柳”表達了依依惜別之情。“清江一曲柳千條,二十年前舊板橋。曾與美人橋上別,恨無消息到今朝。”(劉禹錫《楊柳枝》)“渡頭楊柳青青,枝枝葉葉離情。”(晏幾道《清平樂·留人不住》)在愁人眼里,不論是柳千條,還是枝枝葉葉,都是離情別恨。
“折柳送別”流行于漢代,古代地理書籍《三輔黃圖》中就曾記載:“灞橋在長安東,跨水作橋,漢人送客至此橋,折柳贈別。”唐宋時期,“折柳送別”已成為古代文人贈別的普遍現象。“楊柳青青著地垂,楊花漫漫攪天飛。柳條折盡花飛盡,借問行人歸不歸?”(無名氏《送別詩》)柳條折盡,意味著離別已久,不由更加懷念遠方未歸的人。“簫聲咽,秦娥夢斷秦樓月。秦樓月,年年柳色,灞陵傷別。”(李白《憶秦娥·簫聲咽》)柳色綠了,一年又一年,而思念的人卻總是不見。“長亭路,年去歲來,應折柔條過千尺。”(周邦彥《蘭陵王·柳》)折柳千尺,送別的氣氛更為纏綿憂傷。
三是表達對家鄉的思念。江蘇第二師范學院文學院副教授邵天松表示:“在古代,柳樹是常見樹木,在江河湖岸、小渠池塘邊,隨處可見。所以,當游子漂泊異鄉時,看到柳樹,自然會聯想到家鄉的柳樹,并進而會想起家鄉的人與物。”“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詩經·小雅·采薇》)“柳”既暗喻離情別緒,又象征懷家戀土。“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王之渙《涼州詞》)寫出了戍邊將士悲壯蒼涼的思鄉之情。“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李白《春夜洛城聞笛》)由楊柳想起自己魂牽夢繞的故鄉,深沉而不低落。
四是比喻窈窕多姿的美女。柳枝千絲萬縷,在春風吹拂中翩翩起舞,宛如風姿綽約的妙齡女郎。“見說風流極,來當婀娜時。”(李商隱《贈柳》)秀麗可人、嫵媚柔長,似寫柳,又喻佳人。最有名的還是白居易的“櫻桃樊素口,楊柳小蠻腰”,把女子柔弱纖細的腰比作楊柳。
在古代詩詞中,柳樹的意象還代表風流綺麗的愛情,如“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后。”(歐陽修《生查子》)朦朧清幽的月光下,婉約柔美的柳影下,戀人兩情依依,情話無限。同時還有感慨時光易逝、內心愁苦之意。“樓外垂楊千萬縷。欲系青春,少住春還去。”(朱淑真《送春》)樓外垂楊千絲萬縷,仿佛要拴住這大好春光,可是春天稍稍停留還是離去了。“弱柳從風疑舉袂,叢蘭裛露似沾巾。獨坐亦含嚬。”(劉禹錫《憶江南》)旖旎的春光曾經帶給女主人公歡樂與安慰,如今春去花謝,歡樂已成過去,就如同弱柳揮手和春天告別,讓人郁郁感傷。
在詩詞中,“柳”還有“君子”和“小人”完全相反的意象。“城中桃李須臾盡,爭似垂楊無限時。”(劉禹錫《楊柳枝詞》)城中的桃李花,鮮艷一時馬上就凋謝了,怎么能比得上楊柳長久地蔥郁茂盛呢?用楊柳比喻樸實無華的君子節操,不去與桃李般的小人爭寵。但曾鞏《詠柳》里卻說,“亂條猶未變初黃,倚得東風勢便狂。解把飛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以狂飄亂舞的柳枝比喻倚仗權貴得意忘形的小人,雖然猖狂一時,最終必歸于失敗。“顛狂柳絮隨風去,輕薄桃花逐水流。”杜甫的《絕句漫興九首》,把柳絮和桃花比喻成勢利的小人,常被后人用來暗指女子作風的輕佻,如殘花敗柳。
相關閱讀
- 06-14
最近更新
- 06-14
- 06-14
- 06-14
- 0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