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熱訊:16年潛心研究,改良最難手術技術
記者 顧泳
全脊柱腫瘤整體切除,是骨科里難度系數最高的手術。從16年前開始,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骨科主任董健帶領團隊潛心研究,經過技術改良,如今,單節段腫瘤手術時間從文獻報道的20小時縮短到4小時,從文獻報道的輸血8000毫升,減少到甚至不輸血就能完成,為無數瀕臨絕境的患者帶去福音。
(相關資料圖)
從醫36年,董健始終履行從醫初心,“不管病人生什么病,都應該有醫生去照顧他!”
兢兢業業膽大心細
1983年,董健以學校第二名的優異成績考入原上海醫科大學(現復旦大學醫學院)。畢業后,他師從我國知名骨科領域大家、中科院院士陳中偉教授。那年的迎新晚會,董健至今難忘:陳中偉院士作了極其精彩的演講,初出茅廬的他聽得熱血沸騰,“只要肯努力,我們中國醫生絕不比外國差!”
做一名好醫生,就此成為董健的初心與使命。中山醫院骨科副主任醫師周曉崗與董健共事28年,“董健的特點,是膽大心細”。所謂膽大,別人不敢開的刀他敢,總是在創新;所謂心細,臨床處理問題,始終在思考,董健帶領團隊設計出不少適合臨床的醫療器械,持續改善疑難雜癥治療率。
一位四椎節多次復發的脊柱巨細胞瘤患者走投無路,慕名找到中山醫院骨科。由于腫瘤和主動脈貼得太近,病人此前幾次手術,均以復發告敗。董健看完所有病史,接下了這一極其棘手的病例。董健回憶,整個手術持續17個小時,徹底突破了全脊柱腫瘤整體切除的禁區,術后病人恢復相當好。時至今日,單節段腫瘤手術只需要4個小時,大大降低了手術難度系數。
2014年、2019年,董健領銜成立了國內首個脊柱腫瘤多學科診療團隊、國內首個脊柱腫瘤綜合診治中心,脊柱腫瘤的治療成了中山醫院骨科的“金字招牌”。
實現多項創新成果
在董健帶領下,中山醫院骨科多年來已實現多項產學研創新研究成果。以骨缺損和骨壞死為例,團隊緊緊圍繞骨缺損、骨壞死修復所需要的基礎條件和關鍵技術,開展提高人工骨成骨效能并促進血管化的系列研究,創造出多個國際率先。與此同時,董健還以第一完成人身份榮膺上海市科技進步一等獎,相關項目成為中山醫院第一批專利轉化的科研成果。
時至今日,董健已培養68名博士研究生,許多已成長為二、三級醫院骨科主任。他還率團隊在診治數萬例腰椎疾病患者基礎上,編寫了腰突癥系列科普書籍,發行10萬余冊,在同類科普書籍中成為“銷冠”。以系列書為基礎,結合社區普及、基層醫院示范、媒體宣教等形成的綜合性大型科普項目,還榮獲了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來源:解放日報
關鍵詞:
相關閱讀
- 06-14
最近更新
- 06-14
- 06-14
- 06-14
- 0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