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起來的鄉愁更有溫度
□ 吳雨陽
樹高千尺,葉落歸根。在當下鄉村振興的浪潮中,人們愈發感受到鄉土文化底蘊的重要性和影響力。在不斷厘清和挖掘村史村事的同時,鄉村正以深厚的人文情懷“活”化歷史沿革、村落文化,讓文化之根、鄉愁之魂的呈現方式跟上時代語境的變化。
在蘇州吳中區越溪街道莫舍社區的綜合為老服務中心,南宋名臣、文學家、詩人范成大的風流古韻至今悠悠未散。范成大五十八歲時,在蘇州城西南的上方山麓、石湖之畔歸隱,沿越來溪地勢高下,設“北山堂”“玉雪坡”“千巖觀”“夢魚軒” “綺川亭”等景,其中綺川亭就建在石湖南岸的莫舍村,村人引以為豪,代代以范文穆公為榜樣,文風郁郁,人心淳然。
【資料圖】
如今,村子整體拆遷成了社區,為了讓大家記住來時路,社區于2022年邀請當地老黨員、書畫家李文元,仿繪莫舍先賢、明代文人莫旦所著《弘治吳江志》中的《范文穆公綺川亭圖》,懸掛在位于社區中心的綜合為老服務中心。圖上一行小字,“范文穆公綺川亭圖乃莫舍村古址”。往來的居民們經常到這里,觀看畫上山水為景,煙火關情,遙想祖輩發憤苦讀、編修志書的往事,遙遠的歷史仿佛一下子拉近了距離,千年百載的石湖記憶好像也有了溫度。
故土留根,是最好的文脈傳承。有著七八十年歷史的雕花大床、“大隊經濟”時代的搪瓷缸、銹跡斑駁的二八杠自行車……走進宜興白塔村鄉村記憶館,每個鐫刻著歲月印記的老物件背后都有一段村莊的故事。位于揚州古城南郊的渡江村,村史館內收藏著村民捐贈的各類老物件,“三把刀”圖板記錄著村人背井離鄉,提著菜刀、剃刀、修腳刀去大城市討生活的往事。樁樁件件,無一不布滿了生活的印記和溫度,讓獨特的鄉土記憶撲面而來。
近年來,各地“村史館”眾籌老物件,重現“舊場景”,不僅成為后人了解村史、追根溯往的源泉,更讓農村脫貧奔小康的時代見證更加生動。春拖犁耙,夏揮鋤頭,秋舞鐮刀,冬掄鐵鍬,是農民耕耘的縮影;一條扒網,江里湖里討生活,是漁家艱辛的寫照。雖然很多年輕人都不認識這些器具了,但只要走進這樣一個記憶場所,自然而然地會聯想到那些勞動場景,感受到代代村人篳路藍縷,以啟山林;大刀闊斧,羽化蝶變,從先輩們的勤勞和汗水中汲取無窮力量。
一段段文字記錄著村莊成長,一張張圖片刻畫出鄉村記憶,更有一個個親眼所見、親耳所聞的故事,重溫過去、延續情懷。
“越南戰爭爆發后,我們作為入伍不到70天的新兵奔赴戰場。對空戰斗打得激烈,敵機連續轟炸九次,我的槍管打得發紅,根本來不及換,在作戰中被震聾了耳朵?!蹦嵘鐓^黨員、援越抗美老兵宋福民,在社區的“故事茶館”講述他所親歷的越南戰爭。在南京高淳區古柏街道三保村的漁耕館,72歲的村民魏晉瑞回憶并感嘆著時代巨變:“改革開放了,漁業資源放開,我們六個人合置了一條扒網到石臼湖里捕魚,一天弄了30元,以前一年到頭口袋里都沒有30元呀。如今更不用說,靠水護水,洗腳上岸養螃蟹,年獲利少說也有5萬元……”
故事有人講才有生命,文化有傳承才有靈魂。當下的眾多鄉村,不僅重視黨群服務中心、新時代文明實踐站、村史館、為老中心等空間的打造提升,更積極邀請對村史村事知情的老黨員、老干部、老教師等講述親歷的鄉村變化、時代發展。那些身邊的故事和正能量的好人好事,多維立體地展示生活變遷,引導黨員干部群眾學黨史、憶鄉情,讓好村風、好民風不斷傳承。在鄉村振興的過程中,老人群體一方面是被服務、受關愛的群體,另一方面,通過曬今昔變化、講鄉賢故事、傳文明家訓,他們更加主動、積極地融入了文明鄉風的建設中,在“銀發生輝”的人生階段書寫美麗“夕陽紅”。
留住鄉村根脈,譜寫振興新篇。深厚的人文情懷,讓鄉村的過去與現在之間串成了河流,搭起了橋梁,激發更多人對家鄉的文化認同,也內化為當地文化景觀的再創新,讓本土文化與時代精神同頻共振。
來源:新華日報
關鍵詞:
相關閱讀
- 06-14
最近更新
- 06-14
- 06-14
- 06-14
- 06-14